李鸣杰:如何将醉驾法律服务做到专精特新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2023年8月25日至26日, 由桂客学院和桂客留言主办的“2023第八届桂客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律师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以‘专精特新’为导向”在北京举行。活动汇集了三百余位法学界知名学者、国内外知名律所及多个领域的资深律师,共话行业质量变革,共议服务创新路径。在主题演讲环节,浙江海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鸣杰以“如何将醉驾法律服务做到专精特新”为主题,从五个方面分享了其十年来做醉驾专业法律服务的经验与感悟。


图片


以下为李鸣杰在论坛上的发言实录,与各位读者分享:
我是在2013年3月做的第一个醉驾案件,到2017年下半年时,我就几乎只做醉驾案件了。也就是说,我大体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从一个所谓的“万金油”律师,转变成一个醉驾案件的专业律师。

这一次,刘老师让我来“桂客年会”,作“如何将醉驾法律服务做到专精特新”的主题演讲。说实在的,我内心还是很忐忑的,因为我转型做醉驾专业法律服务只能说是一种因缘巧合,它并不是我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一种理性的主动选择。


不过,毕竟这个事做了十年,多少还是有一点感悟,因此也就不妨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主要讲五点


第一,醉驾案件有做成专业的潜质。我个人认为,一种法律服务要做成专业,通常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要有一定的门槛,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律师都能做或者都能做好;二是要有稳定的市场供给,也就是说,要有充足的案源。两者缺一不可。很难想象,我们律师能够把盗窃案件和杀人案件做成专业,因为前者缺乏门槛,后者没有稳定的市场供给。 

醉驾案件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导致你想做它或者要做好它实际上是有门槛的(这个当然要看角度):一是定罪量刑几乎完全依赖于鉴定意见;二是行政程序和刑事程序的交叉和高度混同。至于稳定的市场供给,以现在每年30多万的案件数量来看,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应当有明确的专业服务对象,或者说市场定位。我接醉驾案件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做无罪辩护,因为醉驾案件如果仅仅做量刑辩护,没有任何门槛,谁都可以做。从理论上说,每一个醉驾案件都具有做无罪辩护的现实可能性,只是绝大多数人压根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二是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因为醉驾专业法律服务耗时费力。比如,在我办理的醉驾案件中,仅刑事部分,开庭两到三次是常态;极端一点的如深圳的李某案,历时整整四年,经历了一审、二审、发回重审,先后开了七次庭,最终检察院向法院撤回起诉;而正在办理的无锡张某案,一审的一次开庭就整整开了两天半。因此,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是难以为继的。


第三,向市场展示你的专业。法律服务的专业化,说到底是个市场问题。前面讲到,专业的法律服务离不开稳定的市场供给,也就是说,要有充足的案源来支撑你的专业。如果没有充足的案源,专业化就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

那么,怎样才能获取充足的案源呢?这就要反过来,要让你的专业为市场所了解、所接受,因而需要向市场展示你的专业。在这方面,我做得最多的是和我们的律师同行进行交流和讲课,我觉得用这种方法能够最直接、最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专业。不瞒大家,我现在的大多数案源都来自于全国各地律师同行的介绍。


第四,精益求精,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醉驾案件如果要做无罪辩护,甚至还要把驾照给拿回来,其实是有比较高的门槛的。因为它要求律师熟悉刑事和行政的诉讼程序,以及相关的证据规则;熟悉鉴定的程序以及鉴定过程和鉴定方法;同时,还要求律师具有较强的对办案人员、鉴定人的当庭质询能力,以及对不同庭审过程的适应能力。这一切,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一个案件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或多或少总会留有遗憾。这就需要律师不断地复盘、反思,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能力。

第五,坦然面对失败,用专业推动法治进步,赢得理解和尊重。在我十年的醉驾专业法律服务中,有许多所谓的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是失败。我不太喜欢讲成功案例,我的微信朋友圈也不发案例,因为我认为,几乎每一个成功案例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运气。在刑事案件的辩护中,在行政案件的代理中,即使是最专业的辩护和代理,成功也是小概率的。这在当下似乎是一种宿命。因此,必须学会坦然地面对失败。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我们的专业,使我们做的每一个案件都成功。但是,我们应当希望:即使失败,也要用我们的专业来推动法治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一滴。

虽然案件不成功,当事人会失望、痛苦,但相信他/她们中的大部分人终究也会理解。因为,法治的翅膀是沉重的!我们要用专业来赢得理解和尊重。在我十年的醉驾专业法律服务中,最使我感动的,是我的一个当事人在委托时还价,还掉了2万元;后来辩护没有成功,当事人被收押后,他的妻子和丈人专程从外地赶到我们所给我送来了2万元,并对我说:“李律师,当时还掉你2万元,是我们感到最不应该的事!”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