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涉外法律服务成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为了促进城市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际商业往来,上海一直在努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在商事调解、涉外鉴定、国际仲裁、涉外公证以及律师服务等领域,上海不断加强专业化、国际化能力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何建立涉外法律服务评估指数,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助力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2023年11月23日下午,由华东政法大学、律新社共同召集举办的“涉外法律服务40年回顾与发展论坛暨上海涉外法律评估指数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四十号楼小礼堂成功举办。二十余位来自高校、研究院、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律所等的专家学者、实务界人士、企业高管与会,围绕“上海市涉外司法体系建设”以及“上海市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分享探索心得。与此同时,律新社“涉外法律服务40年”系列访谈栏目同步启动,拟与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重要人物进行深度调研对话,相关内容计划集结出版。 (视频来源:法治天地频道官方头条号) 四十年涉外发展之路 ▲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 韩强 韩强表示,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上海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对过去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 从1983年中国第一家经司法部批准的办理涉外法律事务的律师执业机构——广东对外经济法律顾问处成立起,到1992年7月大陆开始允许外国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境内设立办事处,上海成为对外开放法律服务业五个试点城市之一,中国涉外法律服务业走过了40年历程。上海涉外法律服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2019年1月,上海就出台了“法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随后又制定了“打造涉外律师服务品牌行动方案”,推进上海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法律服务的交流与融合。 40年间,我国涉外法律服务的体系、模式等发展迅速,日渐成熟。华东政法大学也于2022年11月12日成立了全国首家涉外法治学院,全力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助力上海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示范区。 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建设水平,提高涉外法律服务专业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推出了“涉外法律服务指数评估研究”项目。该项目将对上海的仲裁机构、涉外服务律所、律师等主要涉外法律服务从业机构和主体进行深入调研,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服务指标评价体系。 涉外司法体系建设尚在完善中 研讨会的第一个议题为“上海市涉外司法体系建设”,该环节由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煜华主持。孙煜华对调研工作的进展和需求进行介绍并表示,为进一步提升上海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的建设水平、提高涉外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服务指标评价体系。 ▲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孙煜华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郭秀丽表示,建立我国权威的涉外法律服务评估指数,对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浦东是全国法律服务制度的开放地,也是全国涉外法律服务资源的聚集地。今年,浦东更是充分利用中央立法授权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旨在做强做优法律服务业,聚焦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探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发挥浦东法治人才政策的激励效应,聚焦实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聚焦重点领域改革探索。 上海法学会海事海商研究会秘书长沈军介绍了我国海事司法实践中涉外法治的现状及当前海事涉外审判工作的努力方向。他指出,需关注海事审判领域涉外法治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海事司法审判质效,聚焦航运营商环境的实际需求,提升海事司法的国际话语权。 上海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副处长毛文瑾表示,推进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构建要素健全的法律服务体系,需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国际环境来看,上海具有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并主动引领国际规则制定的实力;第二,全国各地法律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迅速,其中上海涉外法律服务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第三,法律服务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深刻的伴生和促进关系,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离不开人才、技术、数据等传统要素。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高佳运介绍了近年来上海法院积极开展涉外司法工作的情况,包括涉外刑事审判、涉外民商事审判、涉外专业审判、涉外仲裁、涉外商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由此引发的思考。涉外民商事审判方面,今年10月26日,浦东法院发布了六类24起涉外涉港澳台涉外事投资企业商事审判典型案例,包括跨境货物与服务贸易类纠纷、股权交易与公司治理类纠纷、国际航运与国运代理类纠纷等六大类型,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而在2021年,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机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浦东新区新一轮在全国推广的25项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一。 在第一个议题结束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中,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秘书长王东华对涉外法律服务评估指数的体系建设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应明确评什么和怎么评;第二,应在评价体系前端展示其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以确保公信力和权威性;第三,应展示上海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服务人才资源对该评估体系建设的支撑;第四,要特别重视评估体系成果的有效运用,评估体系建设要积极服务于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 涉外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创新 研讨会的第二个议题为“上海市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杜涛担任该环节主持人。 ▲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 杜涛 ▲ 上海仲裁委员会ADR中心副秘书长 汪怡群 上海仲裁委员会ADR中心副秘书长汪怡群强调了在涉外法律服务评估机制中融入制度或业务模式的创新和法商融合因素。她提出,涉外法律指数的影响力核心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只有国家强大了,国内机构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法律服务才能真正“走出去”。因此,机构应当以法律服务为切入口,通过服务和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杨光表示,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将进一步促进上海的开放和发展。近年来,国家和上海都在推进仲裁机构的能力建设评估工作,上海已经出台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地方性立法,这些都将对上海的商事仲裁机构参与国际法治提出更高的要求。过去十年,上国仲累计受理涉外案件1200余件,涉外案件数量占总案件的11.3%。成立以来,上国仲案件当事人遍及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仲裁裁决在超过50个司法辖区得到承认和执行。 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业务拓展部部长、会员服务部副部长高虹提出,指数的设计和建设不单是为了促进法治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推动法治建设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护航者。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有很多会员单位是涉外企业,可以让更多企业参与调研和反馈,让指数的体系设计和建设更为落地、更贴近企业的需要。 上海市临港公证处副主任、上海市公证协会争议化解和投诉处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宇明介绍了公证在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当中的作用及其趋势和变化。涉外公证法律服务有两个趋势:第一,随着技术发展,法律关系简单的涉外公证申办程序逐步简化;第二,案件涉外因素变多,涉外继承、遗嘱等公证的复杂程度提升。 上海律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史军指出,目前涉外律师面临的挑战在于部分企业对中国涉外律师的能力不信任,对其价值不了解;而指数可以帮助客户更好地选择合适的中国涉外律师,也帮助中国涉外律师争取更多的业务机会。 圣戈班(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副总裁、总法律顾问冯晓炬认为,虽然法律服务市场多年来已有中外各种在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排行榜,但现在由华政发起的这项国内涉外法律评估指数项目仍富有意义,因为学术机构有其独有的中立性和非营利性。他建议,评价体系的搭建应注重样本采集的方式、样本的代表性、样本的数量,特别是各项权重的分配,以尽可能打造一个具有公信力和可持续性的新评价体系。 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全国涉外业务负责人章晓科指出,目前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正在被部分国际上的法律服务评价体系“侵蚀”。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此类评价体系的商业元素甚嚣尘上,导致市场对其可信度开始存疑。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外法律服务评估指数的出现,是对此评价体系的良好补充。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也应是涉外法律服务评估指数中重要的维度。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清华指出了当前涉外律师面临的困难,企业涉外法律业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遴选律师服务且按照“价低者得”来选定律师,导致真正有能力提供服务的律师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补偿,其结果将是“劣币驱逐良币”。因此,涉外法律评估指数的推出,能够使优秀律师的价值得以体现,并使涉外法律服务市场得以正常发展。 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姚约茜表示,中国涉外法律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目前还缺少分类较细、公信力较强的法律服务榜单,因此涉外法律服务评估指数意义重大。 北京安杰世泽(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潘维力表示,目前中国缺乏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涉外法律服务评估指数,该指数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为准备出海的国企、民企法务人员提供客观的涉外法律服务评价。 调研与对话同步推进 此次研讨会中,各领域专家、学者、实务人士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多维度地对涉外法律评估指数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当前调研工作稳步推进,将围绕专业度、业绩情况、团队情况以及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 目前,指数调研工作由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与律新社研究中心共同推进。为了进一步丰富调研内容,挖掘涉外法律服务的指标内涵,律新社还推出“涉外法律服务40年系列访谈”,对精彩涉外故事作好记录。 ▲ 律新社创始人、CEO 王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