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个月特别“碎片忙”,行业里的活动多到拥挤,“凤梅姐”都有些应接不暇,专栏也耽搁了一阵儿;但是感受很多,确实见证着行业里迎来前所未有的“卷”时代。
去年,我参加了不少律所的各类周年庆典活动,一家家都是筹备了近一年,律所的发展历程、文化理念和活动展示都精彩纷呈,规模化的红利依然在延续。年底至今则是律所年会潮,受疫情影响三年,很多律所的年会都出现“报复性反弹”,极其绚烂多彩——如明星般走红毯、“奥斯卡”式颁奖、几近专业的节目表演,都让人感受到律师这个行业卧虎藏龙,有着太多“斜杠青年”。
也是最近三五年,中国律师业的品牌力持续飙升,进一步出圈和跨界,令人欣喜。当然,比品牌力增长更振奋人心的是,都说去年是“最难的一年”,但很多规模所的创收继续保持了近30%的增长;分所规模继续扩大,海外直营所也在扩张中……
毋庸置疑,传统律所的经营模式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北京一位规模所的主任告诉我,去年以来,各地优秀区域所纷纷找上门来希望成为分所,目前创收不到2000万元的律所基本不考虑,他们当前已进入有品质的规模化阶段。律所内部资源整合是其更大的挖掘目标。全所共有400余位合伙人,按每位合伙人至少有10名稳定客户计算,全所就有4000名客户;如何共同服务好4000名客户依然是非常有挑战也是让人振奋的事情,目前大家仅仅开发了10%的客户潜力。因此,大家认为,传统的提成制依然是主流,只要管理运营稳定,5年内人数翻倍的目标还是很快可以实现的。
增长治百病。去年,交易类业务受影响比较大,其他业务依然保持着增长,尤其是争议解决领域特别忙。上周,律新社《精品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4):争议解决业务领域》结束申报,参与申报的高手如云,交易金额也都很高,具体的信息我们将在年后的论坛上发布。不过这些基础数据已经显示,法律服务市场“东边不亮西边亮”。这也让我想起一位一体化精品所的女主任之前谈到,虽然疫情对律所的涉外非诉业务有影响,但是之前布局的争议解决业务增长迅速;她也非常欣慰,因为从来不跟风口,稳步推进专业化,时间总会证明坚守价值的重要性。增长在一些更细致的精品所内也同样发生,一些做垂直类业务的精品所去年也实现了30%左右的业务增长,可见“小而美”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传统法律服务市场明确的增长趋势再次验证了深耕专业服务的当下红利依然可观。另外,律新社《律所卓越品牌影响力指南(2023)》也于上周结束申报,参与申报的百余家律所的创收曲线同样优美,越品牌越发展的良性模式清晰可见。

当然,增长的背后并不都是高枕无忧,“从现在开始的每年都将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的说法不绝于耳。一方面,精品所要承担的内外运营及成本压力以及人员的难招聘、易变动,经常让主任睡不着觉,还要自我“打鸡血”,承担“造血”责任。而另一方面,律所规模化带来的管理压力、风控合规等也不太让人省心,在“平权模式”下,律所的决策权和归属感无法根本平衡,管理是一个无休止的课题。
律所外表鲜亮的背后都是无尽的操心。发展共识问题、合伙人利益问题、文化价值观冲突问题、传承问题……几乎每位主任都在使出十八般武艺进行各种“摆平”。尤其是传承问题,已成为很多律所的头号问题,非常考验其人才结构和团队文化认同。
当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技术正在从另外一个维度袭来。
2024年1月23日,在被誉为2024年中国法律科技产业第一缕阳光的《关于推动上海法律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工作方案》发布仅20天后,由上海市司法局指导、上海市律师协会主办的“2024年度最受上海律师欢迎的法律科技产品大赛”启动仪式闪亮登场。
活动启动的消息发布仅仅三天,反响热烈,不仅吸引了很多律师和法律科技工作者,很多大厂的法总也悄悄潜入会场。在ChatGPT的影响下,法律是最受青睐的赛道之一,法律人工智能产品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成为融资热点。
除了技术进步刺激市场之外,这么多新兴法律服务业从业者聚集在市司法局,还有另外一层特殊含义:新兴法律服务业的产品由律师协会正式向律师展示推荐,大幅提升了法律科技产品的应用势能。这种跨越,既让很多在这一行业深耕的人士感到“太阳照进来了”,也让很多律师深感必须拥抱法律科技的时代来临了。

在活动现场,我见到了很多圈里的老朋友。与法律科技共舞10年,大家更务实、更贴近业务,应用场景化成为核心议题。无论是法天使还是法蝉、秘塔,经过多年来在市场中的摸爬滚打,都更确立了从解决更细致问题提效法律服务市场两端的产品思路和运营思路,并以此为依据逐步完成从工具到运营全生态的布局(相关阅读:《拥抱数智时代!“2024年度最受上海律师欢迎的法律科技产品大赛”启动仪式成功举办》)。大家都有共识:在敬畏传统服务的同时,寻找技术突破与创新领域。
现场除了法律科技公司之外,还有律师代表。来自锦天城、通力和国浩的三位资深律师都表示,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广泛,未来一定会有更加融合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律所开始布局数字化,致力于内部流程优化提效,将服务与数字化流程结合,推出数字化服务产品。更有具备前瞻性眼光的律所,已经开始发布AI律所建设规划。

在刚刚过去的上周六,浙江省发布了中国首个律所数字化建设团体标准,再次释放出行业里早已暗流涌动的数字化改革信号(相关阅读:《全国首个律所数字化建设团体标准发布!律所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重构共生丨律新观察》)。律所的现代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必然与数字化相关,这已成为共识。诚如坚持了多年一体化管理的律所主任的感悟,管理思维和数字化思维要深度融合,才能真管理,也才能真服务;为此,他们在这条难而正确的路上走了很多年,内部作业习惯和数据不断沉淀,积累了足够的数字化资产,可协同资源正在涌动,现在终于开始看到亮光。
随着生成式AI对法律服务行业的影响增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法律服务专业人士的工作学习思考方式。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法律服务的主要主体可能是“AI律所”,而这种新型律所将在有良好组织管理架构和深度数字化能力的组织中出现。
因此,从技术角度看,在另外一个维度又出现了一条全新的、平等的起跑线。如何选择道路和模式,对律所而言,确实需要双重考虑和长远布局。

未来,如果想真的不卷,得真的降本增效,才能解决好长远发展问题。
2024年1月,律新社还成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指导的上海科技法律联盟的发起理事单位之一,该联盟将更好地将法律服务与各类科技行业融合。法律科技行业也被列入了供需双方,规模化服务一定使科技产品更有生产力(相关阅读:《为打造动能澎湃的科创体系提供法律支持!上海科技法律联盟正式启动》)。未来,临港新城的数千家科技企业都将率先使用法律+科技服务产品。
与此同时,2024年,各类法律科技活动的规划和数字化律所的建设不断涌现,律新社已经收到了很多邀请。可以预见,明年,更多创新的律所管理模式和法律服务产品都将有一波抢眼表现。

一个更大的场景正在平行出现,律所的规模红利需要管理保障,管理红利需要技术保障,而技术红利需要认知保障。从某种角度而言,当下技术日趋成熟,如何理解信息和数据应用?如何通过组织构建新型协作共同体,构建全新产品服务模型?要么在律所管理场景中找到破局点,要么在产品服务场景中找到爆发点,机会依然均等。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行业发展拐点,各种可能性正在酝酿。选择好一条适合自己的跑道,会有另一番精彩。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新兴法律服务业的萌芽期,那么接下来十年一定是新兴法律服务业的成长期。找好自己的生态位,在每个极致专注的当下静候惊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