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乎哉?全面梳理争议解决业务多元化趋势!律新社《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调研报告(2024)》正式发布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争议解决,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正于当代经济的复杂交织与高速运转中历经着一场深层变革。

作为法律服务业知名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律新社长期关注争议解决法律服务市场的动态发展,并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开展了《精品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4):争议解决领域》的调研工作。律新社研究中心通过公开信息检索、律师和客户调研、业界专家访谈等途径,从组织架构、发展模式、业务类型等多个维度,对全国范围内的律师和律所品牌进行研究和分析,整理出律新社《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调研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以充分展示中国争议解决业务领域的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争议解决纠纷案件量呈现出激增态势,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方式正逐渐崭露头角,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途径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分析,也将为争议解决业务开展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支持,有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率……

为了分享这些宝贵信息并推动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行业的持续发展,律新社于4月21日在“新经济周期与争议解决新趋势·2024律新社争议解决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调研报告(2024)》。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在目前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影响下,法律服务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法律服务的中坚力量,律师行业站在了这场时代变革的前沿,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步入2024年之际,中国内地的争议解决法律服务领域已历经改革开放40余年的风雨洗礼,如今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深刻变革的特征。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民商事一审收案1753.05万件,增长10.76%;结案1747.72万件,增长8.46%。又根据《中国商事调解年度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近十年来的受理案件数量从2012年的1800余件增至2022年的9500多件,年均增长约45%。而在2023年受理商事调解案件则达到了12509件,较2022年同比增长31.3%,标的额为105.3亿元。由此表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法治环境的日益成熟,加之技术创新的驱动,使得争议解决领域的需求与供给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

本次《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调研报告(2024)》基于律新社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结合国内外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对当前我国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全面梳理。《报告》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深入剖析了争议解决业务的新机遇、新变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争议解决纠纷案件量呈现出激增态势,这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也暴露出当前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的不足。同时,争议解决法律服务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国际化程度不高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争议解决业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涉外争议解决业务正成为新的增长点,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持。

《报告》还重点关注了争议解决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争议解决方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纠纷案件。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开始尝试采用非诉讼方式解决争议,这不仅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也对中国规模百强所的民商事争议解决业务进行了深入调研。这些律所在争议解决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团队,他们的业务现状、优化措施以及新领域拓展情况,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此外,《报告》还关注了国际榜单中争议解决领域的获奖情况,这些榜单不仅反映了我国争议解决法律服务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为业内律所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在专题讨论部分,《报告》围绕争议解决与合规、争议解决律师的专业化、争议解决团队内部律师能力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这些议题都是当前争议解决法律服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提升我国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调研,深刻认识争议解决法律服务业虽面临困境,却也蕴藏巨大潜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国际化发展,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争议解决方式,探索更加高效、便捷、公正的纠纷解决机制。

综上所述,《报告》旨在全面分析我国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行业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报告》,为政府部门、律所、企业等各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期待与各方共同努力,为我国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如需阅读完整版《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调研报告(2024)》,请扫描下列二维码获取。






END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