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芳:区域强所的坚守与破局——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丨律新社2025品牌盛典经典演讲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律新社编者按

在时代的浪潮中,法律服务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技术革新带来的冲击,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区域律所如何在坚守中破局,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海洋中,唯有坚守初心、勇于创新,方能在变革中乘风破浪,书写属于区域强所的崭新篇章。


图片


2025年2月22日,“加油·置顶热爱”第三届法律服务业品牌发展论坛暨律新社2025品牌盛典召开,上海博和汉商(常州)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张华芳作“区域强所的坚守与破局——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主题演讲。她提出了构建敏捷团队的具体策略以及增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的实操建议,为行业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发展典范。张华芳律师的主题分享整理如下:




01

常州律师业务的不确定性已经凸显


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成立于2008年,经过17年的发展,现已拥有300余名律师,并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7家分所,常州分所是其中第四家。目前,郑州分所也正在筹建中,这标志着博和汉商总所正在稳步向全国拓展。与许多律所的全国乃至全球布局相比,常州分所更专注于本土市场的深耕。自2021年11月成立以来,常州分所从最初的12人团队扩展至51人,年创收从不足1000万元增长至超4000万元,在常州建立了显著的影响力。当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正是分所不断前行的动力。目前来看,常州律师业务的不确定性已经凸显。


大型企业的服务市场基本被北京、上海律所垄断

在区域法律服务市场的角逐中,头部律所的虹吸效应尤为显著。以常州本土企业天合公司为例,其虽深植于本土土壤,但核心法律业务却长期被京沪大所占据。即便是如比亚迪等外来企业的常州分支机构,其重大项目的法律服务亦由一线律所锚定,本土律所往往仅能承接基础性事务。面对此种格局,常州律所如何破局?当京沪律师受限于服务半径,本地律所通过专注于处理劳动争议等更需现场快速响应的法律服务,逐渐建立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这种策略不仅让本土团队在大型企业的服务链中分得一杯羹,更能悄然拓宽业务边界,增强与大型企业的业务联系。


中小企业生存艰难,案源、收费相应减少

在经济下行压力与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夹击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愈发凸显。尽管常州尚未出现如东莞般的大规模企业倒闭潮,但部分中小企业仍难逃经营困境。对于这些仍在坚守的企业,常州分所采取了“共生共长”的策略,在法律服务收费上给予弹性优惠以减轻企业负担,构建了更深层的客户黏性,为未来的业务拓展埋下伏笔。


图片


同行间同质化竞争激烈,低价竞争现象频现

在区域法律服务市场中,同质化竞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行业痛点。以常州为例,一家企业客户的法律顾问年费可达5万元,然而如今部分律所已将报价压低至3万元,价格战愈演愈烈。如果连顾问单位都守不住,我们的诉讼业务也将失去根基。最终,团队达成共识,即使降低服务费用,只要客户具备潜在的业务衍生价值,仍可纳入服务范围。这种灵活调整的背后,是对“基本盘”的深刻理解:顾问单位不仅是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是后续诉讼、专项服务的入口。


律所碰到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溧阳市的客户因贪图低价,选择在抖音上以3000元聘请律师代理案件,远低于市场常规的3万元收费标准。尽管服务响应迅速,但最终因律师专业能力不足导致败诉。这一结果让客户深刻意识到,低价服务的背后,往往是更高的隐性成本。这样的案例越多,越能凸显专业律师的价值。常州分所的策略是不参与低价竞争,而是通过高质量服务筛选目标客户,当客户经历过低价服务的教训,自然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专业价值。


AI对律师业务的冲击,客户自行寻找法律方案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尝试通过在线平台自行寻找法律解决方案。然而,常州分所对此持审慎乐观态度,AI或许能提供基础的法律信息,但无法替代律师的专业判断与深度服务。



02

如何打造敏捷团队,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组建核心团队,拒绝盲目扩张

在团队建设上,常州分所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拒绝盲目扩张。常州分所很少对外公开招聘,有时发布招聘信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拒绝”那些通过人情关系推荐的不合适人选。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实则体现了分所对人才选拔的严格标准。在具体执行中,常州分所从四个维度构建核心团队:


(1)专业型人才:专业能力被视为律师的立身之本。分所优先引进资深律师、前法官以及高校法学教授,确保团队在专业领域的深度与广度。

(2)资源型人才:通过吸纳具有丰富政商资源的律师,分所逐步建立起覆盖常州及周边地区的客户网络,为业务拓展提供持续动力。

(3)管理型人才:为提升律所运营效率,分所引入具有海外执业经验的管理人才,借鉴国际化律所的管理模式,优化内部流程。

(4)德高望重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承担协调内外部关系的职能,确保团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高效协作。


以“专业化”筑基,立足本土化发展

在人才战略上,常州分所秉持“内外兼修”的理念,既注重对外吸引优秀人才,也重视对内培养现有团队。吸引优秀人才的前提,是自身足够强大。只有律所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与专业声誉,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律师加入。


图片


对外:打造吸引力磁场

首先,分所选择入驻常州核心地段的顶级写字楼,不仅为团队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更通过高品位的办公空间传递律所的专业形象,增强客户信任感。其次,分所注重打造独特的文化氛围,通过定期活动、团队建设等方式,增强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避免因文化缺失导致人才流失。尽管常州分所的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通过每月1-2次的宣传活动,以及借助上海总所的全国性品牌资源,分所正逐步在区域市场中树立专业形象。


对内:构建成长生态

首先,律所通过“传帮带”机制为职场新人提供职业辅导。新入职的律师由资深律师一对一指导,不仅传授业务技能,更关注其职业规划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次,每月第二周的周四晚,青年律师在座谈会上以小组形式开展案例研讨与经验分享,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另外,依托上海总所及华政学术资源,分所每月举办一次“龙城讲堂”,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前沿法律知识与实务经验,提升团队专业水平。除了以上这些,针对新法颁布或重大政策调整,分所也会在派员参加外部培训后,内部再次组织二次分享,确保全员及时掌握最新动态。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常州分所不仅提升了团队的专业能力,更在区域市场中构建起可持续的竞争力。


不断提升凝聚力

常州分所通过一系列充满温度的活动,构建了独特的“家文化”氛围:每月举办生日会,发放节日福利,实行一年国内、一年国外的年度旅游制度;对员工家庭事务给予关怀,每年圣诞节准备盲盒礼物,年底举办家属聚餐,增强家庭支持;定期组织工会活动与党建活动,丰富员工生活,提升团队凝聚力。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不仅让律所成为员工的工作场所,更成为一个充满归属感的“家”,为团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客户导向”为主,聚焦圈层

常州分所在客户拓展方面,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业务网络。分所借助团队资源,为常州市级机关组织法规培训,覆盖180余名法规处人员及分管领导。同时,在新北区、天宁区等区域,环保、应急调解等领域,定期开展专项活动,扩大律所在政府机构中的影响力。分所与多家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律师的籍贯资源,组织陕西商会、福建商会等地方性协会活动,拓展外地企业客户群体。针对常州市6家市属国企及众多区级国企,分所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通过服务母公司,逐步延伸至其20-30家子公司或孙公司,形成规模化业务布局。


图片


去中心化领导,构建“弹性协作”模式

常州分所在管理模式上,践行“去中心化领导”理念,摒弃传统的“一人决策”模式,强调民主协作与制度化管理。分所的各项管理制度由全体合伙人及律师共同制定,确保流程透明、规则清晰。即使某位合伙人缺席,团队仍能依据手册高效处理事务,避免对个人的过度依赖。


律所的公共事务由三名合伙人组成的小组负责,其中一人为主召集人。这种模式不仅分散了决策压力,更让每位合伙人感受到“律所是大家的,责任也是大家的”,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与参与感。与此同时,律师之间的“弹性协作”也构建起了高效的响应机制。此外,“首问负责制”保障客户需求由首位接洽的律师全程跟进,从而确保响应速度与服务的连贯性。


常州分所通过主动拥抱市场变化,不仅守住了现有客户,更在不确定性中捕捉到了新的增长机遇。






↓扫码观看演讲视频↓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