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翔的“愤怒”被狂转? | 律新观察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都说愤怒不优雅,但是面对罪恶不愤怒,我们都将无法优雅。

6月10日,唐山烧烤店几个男子殴打女生的视频掀起了国人朋友圈的勃然大怒。

图片

幸好有这个视频,完整地展现了事件原委:男生调戏吃饭的女生,女生反抗了一下,然后被几个男生拖出去在门口暴打,视频全程记录,手段残忍,未有任何删节版,让人触目惊心,宛若拳头打在自己身上……

愤怒的力量在以几何级数传播,推动了很多社会资源,唐山市迅速组织扫黑除恶会议,会议消息被广泛转发,引起网友围观。昨天(6月11日),9名“涉案者全部被抓捕归案,《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直至今天,这股讨论的热潮依然在延续。

虽然打人者已经被捉捕归案,但是大家的愤怒还未能平息。

是的,我们已经克制了很多愤怒。疫情以来,大家已经忍受了太多不得已的事了。如果身体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安全是第一位的生存需求,基本需求受到威胁,引发全网人民感同深受的愤怒。很多女性都感同身受,愤然集体发声!
 图片

媒体也直陈了愤怒!尤其是央媒集体发声
 
图片
图片

很多法律人也在转发唐山市针对此案的扫黑除恶专项会议,全体围观“扫黑除恶”。唯如此,形成监督的力量,让政府力量动起来,大家相信组织的力量。
 
昨天,罗翔教授的一篇文章表达了所有人的心情《没有愤怒,就没有正义》,大家在朋友圈猛烈转发。罗翔教授没有援引太多法条,气得吃不下晚饭的他用朴素的话表达了人之常情的愤怒:


有人说看到这种新闻应该冷静冷静再冷静,不要情绪激动。不过,我觉得这种超越性的思维可能不是温血动物所应该具备的情感。如果对于邪恶只有冷漠,而没有愤怒,那么正义也就是失去了感性的基础。

我们为什么对此类案件愤怒,因为我们都是血肉之躯,同情他人就是同情自己。我们希望法律能够保护我们,让我们不至于成为下一个热点事件的被害人,被人伤害与侮辱。因此,法律一定要捍卫人的尊严,倡导对人的尊重,任何物化践踏人格尊严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谴责。


罗翔是如此坦诚,他还提到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如果自己在场,也并不能保证自己会上前制止恶行。这不仅是因为内心本能的避害,还有一些无法言说的保障缺乏感。

让我们如此愤怒的,如果是我在场,我为何不能保证自己去阻止恶行?是的,愤怒恶人之外,我们对漠视者愤怒,但是如果我们是旁观者,为何我们可能成为被憎恶的漠视者?董冬冬律师也忍不住奋笔写下一篇《实现正义的代价》出离愤怒的同时,也不得不设身处地思考:我遇到会舍身救义吗?

段和段西安所的一位女刑事律师魏玉卿说,作为一名从事刑事法律领域工作十几年的女性法律人,事件发生后,尽量克制感性,关注到事件涉及的关键词:公共场所、寻衅滋事、暴力袭人、踩踏头部、多人/群体共同、正当防卫、见义勇为、扫黑除恶、此罪彼罪、一罪数罪、量刑区间、社会效果等,讲述了法律逻辑。(原文链接:热点观法丨从法律人视角看“唐山·烧烤店内打人事件”。

她也讲到了普法在路上,关于见义勇为,需要“极推进立法和政策保障,增强公民见义勇为的勇气”——


从另一个角度观看唐山烧烤店内打人事件的视频,画面中,当晚就餐食客很多,却鲜有出面制止暴力事件的见义勇为人。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通过立法和判例强化和引导公民理性地见义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通过“朱振彪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案”“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让维护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受到鼓励。通过“撞伤儿童离开遇阻猝死案”,让见义勇为者更有敢为的勇气和底气。通过“未拴狗链致人伤害承担侵权责任案”,引导公众尊重社会公德,营造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患者飞踹医生反被伤案”,旗帜鲜明跟“和稀泥”说不。通过一系列案件依法审理,意图彻底破解长期困扰人们的“扶不扶”“劝不劝”“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道德和法律风险,让社会充满正气正义。


其实,当见义勇为进入案件程序来判断时,我们已经冲到了最后底线。法律我们的底限,不能成为第一道防线,道德和自律才是。

就如罗翔教授在事件的评论里,说到——


“作为法律人,我们往往对我们的专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法律能做的其实不多,更重要是人们的道德自律。我们能否有羞恶之心时常审视我们的内心。”“道德终究是一种自律,但这种自律也许比法他律更重要”。


大家也注意到,若无这个完整视频,公众对事件的解读和情绪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并不少见。这其实也是我们愤怒的另外一个原因。看到唐山混混熟练地调戏动作,肆无忌惮地打人,显然行动有素,可是不是第一次。事实上,进一步唐山的进一步信息已经被挖掘。(原文链接:关于唐山的第三波内幕来了》


所以,每一个沉默的恶性事件背后都可能隐含更多恶行。

愿我们这次都不白白愤怒。


END


来源 | 律新社综合(内容综合自上海证券报、观察者网、董董的墨迹、段和段西安金牌律师、深瞳印象等平台)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