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梅姐:
我们一起开始一场冒险,在快乐中折磨,抑或在折磨中快乐,而最后,拥有彼此的我们,渐渐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Swartz
一群未被定义的法律知识工程师
收到推之创始人张智鑫团队(严青、朱虹宇、支芳妮、徐强、傅嘉宇联合著写的)的新书《遇见》时,一下子被扉页上这段手写的话击中了。这种冒险的感觉也许只有投身到互联网法律创业圈的人才能理解和体会。
好久没有一晚上看完一本书了,《遇见》一口气可以看完,把法律专业的事情写得如此通俗易懂,不仅因为这是一本呼唤更多人加入法律知识工程师团队的书,还因为参与者确实投入了太多心血,把法律知识工程师探索的每个步骤都探索到了极致。
法律知识工程师,是萨斯金在《明日世界的律师》提出来的职业概念:“当法律服务标准化与电脑化以后,市场会需要大量有能力的律师去整理巨量的复杂法律资料和程序,并将之标准化和电脑化。”很多法律人都看到过这句话,但是真正去实践的人极少,推之的团队是中国西部地区投入法律知识工程师实践的一支特别小分队,对于当时仅有2名年轻律师的团队来说,这个转变过程带来的最大挑战,犹如壮士断腕般放弃律师职业所带来的稳定的职场规划和成就感,而投入到一场未知的冒险。
不只是结果是冒险,过程也充满了巨大切换——放弃律师的光鲜,成为“死宅码农”,这是对计算机程序员的戏称之一,每天和沉默的程序员一起工作,只有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当然,更大的挑战是思维的挑战,成为法律知识工程师要放弃对“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成为法律互联网产品开发的一环。
从产品开发的的逻辑来看,知识团队做出的知识成果只是开发的起点,还需要经过产品经理按照用户习惯来解构和重构,再由前端和后端程序员通过计算机技术制作称真正可以在网络环境下使用的产品。
法律知识工程师对产品的最终形式是没有掌控力的,这让律师背景出身的法律知识工程师们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无力感。这也是推之团队的法律知识工程师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一直不断突破,却不断面临新的问题的关键环节。
推之目前上线的产品模型已经完成了婚姻家事、劳动纠纷、交通事故三个板块,但是随着团队人数增多,如何复制能力又成为一个新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我第一次深入地了解投入到互联网法律服务创业一线人员的真实心路历程。如果你想做一套网络律师,必须要模拟真实律师的思路,这套工作必须由律师来完成,这意味着转型和付出。
律新社同样在2015年创业,所以我们格外关注那些在新兴领域创业的法律人,他们真是不容易。如果说张智鑫他们还年轻,所遭受的折磨毕竟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来快速转化,那些资深大律师所投入的转型代价则更是让人钦佩,他们尝试用各种方法来尝试复制思路,寻找一套可以革新服务模式的方法。
来自虎嗅的一份2016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至少已有六分之一的律师选择与新型法律服务机构合作,借助互联网提供法律服务。推之所上线的初衷有两个,通过智能咨询代替人工咨询,一是希望用户方便咨询,二是提升专业律师的工作效率。产品内容的打磨永无止境,现阶段是降低用户的咨询成本,目前是法律领域的生产线雏形。相信这条路依然还有很多艰深的地方需要探索。
更让我感动的是,推之团队并没有停留在咨询设想,他们开始深入到律所一线,参与律所知识管理。推之与一家专做交通事故的律所展开合作,不断深入到律所管理以及与客户沟通的一线去,这项工作推进并不那么容易,很多需要资深合伙人亲自参与,而这与实际业务运营的时间必然有冲突。因此,这其实也是一种冒险和挑战:如何复制不同领域法律服务经验。
而这也是推之进行的下一个冒险,孵化律所,从精品所入手,小切口深入到专业服务领域,建立知识管理流程。对此,我深感惊喜,随着律所和律师专业化分工变成大势所趋,精品所管理和复制也成为必然需求,如何服务好精品所,将成为互联网法律服务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推之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他们毫不讳言在探索途中遇到各种不顺利和尴尬,正是这种坦诚,让我更加深信他们的探索正在与传统的运转体系进行激烈的碰撞,挫败感常伴左右,这才是真正的冒险。他们也带来前方探索的经验——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法律知识工程师:必须有法律从业经验、法律思维的方法和完整的法律知识结构。因为只有本身拥有研究法律问题的能力,法律知识工程师才可能在资深律师的面前保持理解能力和对话能力,才具有谈律所知识管理的资格。
由此可见,这依然是一群需要精英中的精英参与的新职业。他们会成为改变这个行业解决用户难题和自身成长难题的探索者。
“为什么我们在大幅提高自己的质量和效率的情况下,还非要流着口水盯着所谓的大客户和大案子呢?为什么不用这些成熟的技能、经验来解决更多的小案子呢?”这个问话非常具有颠覆意义。我认为,如果从让法律服务惠及更多普通用户的角度而言,工具的创新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价值与使命。
技术究竟如何来帮助法律服务行业解决自身问题并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这是一个目前依然处于探索的话题。一年来,律新社跟踪报道了很多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深感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创业领域,不过,很多年轻法律人的想法正在越来越超前和洒脱,大律师之路固然荣耀,但同时还存在另外很多可能,可以实现新成长,一样依然具有创新荣耀感。
还记得今年9月4日,律新社主办的“2016中国新兴法律服务产业高峰论坛”时,张智鑫在介绍推之的设想时,有人质疑这种智能模式现在对于行业是否有真的改变,他很“霸气”地回答:我们这一代年轻法律人会看到这一天到来的!
这就是我很欣赏推之这个团队的原因。每一次碰到,都能感觉到他们勇往直前的张力,那种拼命推广和说服你的愿望特别打动人。凡事,只有你相信能成,就一定有成的可能。
一种冒险,已经开始。未来的法律服务越来越趋于综合,一定是技术帮助驱动。虽然我们都无法描述清楚,但是既然在路上,就一步一个脚印走稳走好,这就是最好的时代烙印!
推荐语 “要克服对为止的恐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去控制、改造和利用它” —— Swartz 法律知识工程师朱虹宇 “当现实世界无法通过逻辑分析求得最完美解,我们需要时不时询问自己,哪些东西是更重要的。” ——Swartz 法律知识工程师 支芳妮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没有理由一成不变。” —— Swartz 法律知识工程师徐强 “终日乾乾,与时借行,闯前人未经之道,辟前人未历之境。” —— Swartz 法律知识工程师李娅 “您唯一能够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知识、知识运用、以及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Swartz 法律知识工程师 李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