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法律服务2023年度盘点:AI席卷法律行业,超百家法律科技公司推出法律AI产品 | 律新观察
过去十年,人工智能(AI)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加上2022年底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产品引爆主流互联网,AI引领了法律科技的主流叙事。2023年3月,高盛发布一份报告,预计生成式AI可以使美国44%的法律任务自动化。同时,该报告还估计美国46%的行政任务、35%的业务和财务运营以及31%的销售任务也可以实现自动化。大多数法律科技公司都集成了生成式AI技术,以增强产品能力,比如法律检索、智能合同管理、合同审查和法律研究等,落地应用不胜枚举;越来越多的律师事务所和替代性法律服务商(ALSP)设立了技术、数据、知识管理等岗位,从其他行业吸纳相关人才,积极尝试AI技术,甚至推出自己专有的生成式AI产品;企业法务部门则寻求通过采用AI技术降低法律成本,法院、法学院等也开始积极探索如何使用这项新兴技术。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影响非常广泛:这项技术可以将很多非法律工作自动化,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这意味着将显著扩展法律专业人士的能力。例如,法律专业人士可以通过生成式AI高效地开展营销工作,比如起草网络研讨会的邀请函文案,以前这类工作法律人并不擅长,需要单独的岗位负责,或者做起来非常耗时,现在则可以通过AI快速完成。也就是说,生成式AI模糊了组织前后台职能之间的界限,让法律专业人士“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想法真正成为可能,同时也鼓励不同角色之间开展更多协作。2023年,法律行业的所有参与者都在积极拥抱AI技术,其中法律科技公司最为积极。
过去一年,全球共有超过100家来自各个赛道的法律科技公司,在现有产品中集成AI技术,或者推出新的法律AI产品,基于基础大模型原有的能力,再使用特定的法律数据集进行微调或者检索增强(RAG),支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与AI对话,进行智能搜索、生成、分析/审查、总结文件、引导用户完成相关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大模型或生成式AI的几大特点——对话、生成、推理、总结等,各种法律AI产品的能力可以简单总结为:不同赛道的公司推出的法律AI产品,其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其主营业务,同时多多少少也会覆盖其他领域。
2022年12月10日,合同生命周期管理(CLM)初创公司Lexion率先推出一个名为Contract Assist的生成式AI合同辅助工具,使用GPT-3大模型帮助律师起草、总结合同条款。随后,越来越多的法律科技公司宣布推出新的法律AI工具,或者在现有产品中加入生成式AI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以下是2023年集成生成式AI技术的法律科技公司,按照公司所处的赛道划分:▶ 合同生命周期管理(CLM):Icertis、Ironclad、Agiloft、Henchman、Lexion、ContractPodAi、LegalOn、Pramata、 Ontra(前身为 InCloudCounsel)、NetDocuments、Litera(Kira)、The Contract Network、Clearbrief、Evisort、SpotDraft、Robin AI 、Onit▶ 法律研究:Thomson Reuters、LexisNexis、Casetext、Fastcase、Alexsei、Jurisage、Trellis、vLex▶ 电子发现:DISCO、Everlaw、Logikcull、Prosearch▶ 法律工作流程自动化:LegalZoom(文档自动化)、Caret Legal(文档自动化)、Gavel(文档自动化)、Luminance(法律流程自动化)、OnTask、Aderant(时间和费用跟踪管理)、Elite(时间和费用跟踪管理)、Jose(知识管理)、Search Acumen(地产科技)▶ 智能诉讼工具:Wolters Kluwer Legal & Regulatory、Docket Alarm▶ 泛法律AI机器人:DoNotPay、Helm360、Hona(原Milestones)、Tangibly、Genie AI▶ 合同生命周期管理(CLM):法大大;幂律智能;法天使;熊猫法律星球▶ 法律研究: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华宇元典;北大法宝;法狗狗;得理法问▶ 泛法律AI机器人: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法院研究院、百度智能云;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浪潮云;北大慧云;汇智星源;语炎智能;百智诚远;谛听天平;小易智联;权易邦
总的来看,法律AI产品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第一,AI增强类。即在现有产品中加入AI能力,比如在法律检索数据库中集成生成式 AI,支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与数据库对话,从而更高效地获得搜索结果,用户体验也更好。第二,AI原生类。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以大模型为核心,通过AI技术直接服务用户,即所谓“端到端”的产品形态。AI原生类产品与AI增强类产品的核心区别是,AI原生类产品离开大模型就无法工作。其中,「AI增强类」产品有直接的落地场景,而对于「AI原生类产品」,目前整个行业还没有形成共识。同时,人们还不信任纯技术类的法律科技产品,其准确性也有待提高,这类产品很难商业化变现。因此,法律科技+法律专业人士联合提供服务,即人机共生的模式,仍将是市场主流,很多法律科技公司亦倡导这类模式。
区分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可以看出海外的法律科技公司往往可以被归类为某个明确的赛道,集成AI技术以增强自家产品,用户画像比较清晰,比如只服务企业或律师,而中国的法律科技公司往往会声称推出法律大模型,该大模型可以同时服务企业和律师等,用户画像不太清晰。但是,不同用户的需求不一样,希望通过一个产品解决所有问题,效果大概率不会好,其带来的成本也可能会让企业难以为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年,随着法律行业对生成式AI技术的祛魅,法律科技创业也将回归创业本质。更多法律科技前沿资讯,敬请关注律新社后续报道,以及4月27日举办的「乘势与破局 · 第八届新兴法律服务业高峰论坛」。